第一次体验安缦留给了法云,总的来说这次体验接近满分,住了太多华丽而空洞的酒店,这是我住过体验最好的酒店之一。【除了房间内的灯光和一些虫子。。。】
当天恰逢晚春,天气凉爽,来往的住客和香客不多,入住率不到一半,古村在烟雨中有朦胧的美感。天公赏脸,在暮春的一场骤雨中我又来到了杭州,还是一般亲切的感觉。顺着西子湖上升的水气,隔着湿润的车窗,面前扫过北山街荷花的尖尖角和湖畔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过灵隐路,一片片的青翠的松柏和晃动的修竹,曲径通幽,我们来到了白云深处的人家,便是依偎着七座千年古刹中的法云村。初到法云之时,身边就被山林和骤雨包裹着,我们穿过朴素又大气的门庭投入一片清幽的青翠之中,沿着小路向下走几步就是大堂,黑色的古屋与大堂里明黄色的古灯相映成趣,室内的茶香飘忽不定,届时雨落屋檐,而来往的路途中不见一人。听听那冷雨,便觉得已经置身到了一处世外桃源般清幽的地方。
办理入住的时候前台送上了法云自己的茶园产出的明前龙井,自古以来这一篇区域就是非常有名的龙井茶产区,酒店在改造的过程中特意保留了一部分私家茶园。台前姐姐给我们介绍了法云村的布局和酒店活动,届时房间还没准备好,我们便去安缦自营的蒸菜馆随便吃了一顿午餐(兰轩和叶叶菩提都是外包餐厅,叶叶菩提以前是灵隐斋菜馆),味道不错,但是窗外的景色实在太美,丝竹篁篁,绵雨霏霏,这种泛着蓝调的绿色,而室内外还都透着一股子凉意,这般情景只能在暮春的雨中寻到。在雨中走几步就是法云舍,移步换景,每一处细节都真的很美,可能也是因为雨天,不燥热也没有游人的关系,这可能是除了下雪天,体验法云最好的季节。
法云应该中国几家安缦里最受争议的一家,每个人对于这家酒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爱与不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度假方式,是否想要体验古时归隐山林的那种生活意境,如果有这种向往,法云绝对是不二的目的地,如果没有,也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法云的入口,被一片葱茏的绿意笼罩,非常低调和惬意
雨落屋檐 很有意境
checkin的区域,灯光和灯具都十分好看,整体空间比客房内的灯光要明亮,个人觉得这种亮度正好,客房里有点过于幽暗
现在的酒店为了仿古,很多都是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建筑,看多了也定会审美疲劳。其实古时候把屋企做成这种颜色主要是为了让家里的孩子金榜题名,因为黑白两色是纸和墨的颜色。而浙江一带从明清一带开始的民居屋企记载中就是黄土为墙,石头做基,木窗木壁木门黑瓦,非常好看。美,永远是对细节的掌握,高级的审美一定不是趋同一致的审美,不是概念化的定义。中式的美感本来就有着一种与自然若有似无的距离,依山而居,归隐田园,既与自然亲近也更能让人找回自己,这中式美学骨子里的谦虚温润气质与法云安缦"不喧宾夺主地对在地文化表达敬意"的理念不谋而合,安缦的御用设计师JAYA力求还原十八世纪中国古村落的原貌和他的氛围,在设计酒店的时候他深入乡下,走访周边的古村落,茶园和寺院,力求在所有的细节上都保持高度统一,洗漱杯是轻质的泥陶,房卡也都做成古时钥匙的样式,予以"节节高升"。因此他没有使用他非常善用的符号化的新中式,富春山居和璞丽足已证明他对新中式的理解可以很好的适用在居舍空间里。但在这里,所有的繁华褪去,他全然以佛教文化,明清村落,文人隐居的理念打造一片恬淡飘逸,随遇而安的净土,营造"泛东方"的意境。
沿着潮湿的石径来到了客房,古朴的气质从室外来到室内,每一间院落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沧月,兰轩,沐庭,乐陶,锦画"。均源于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大家手术字帖中的诗词歌赋。我们的这间房是基础房村庄客舍中的46号"福间"。房间内的家居都是简单的中式,而非当下盛行的新中式。整体的色调是恬淡的榆木色,仅有的装饰就是床头的一幅书法作品,打开窗户,自然才是这个空间里最重要的景致,傍晚独坐,对着这一片青翠欲滴的绿色,着实有一分贤人"抚琴床动摇,弄笔窗明虚"的意趣。床宽2.2m,质感非常舒服,很贴肤。minibar送的东西不是很多,配备了一个柠檬和三罐小茶叶。欢迎礼物非常大方,很多水果和各式糕点,因为是过生日还赠送了鲜花蛋糕。虽然这些在这个级别的酒店都是基本的配置。卫生间的马桶有太多人吐槽,但是个人感觉没有那么难用,只是晚上一个人起来用洗手间是真的太吓人了!
室内灯光确实过于幽暗,特别是晚上,是真的有点恐怖的,不大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这也很难权衡,设计师就是想营造十八世纪中国古村落的返璞归真之感,但完全投入的在地文化跟当代习惯的居舍空间本身就有相悖的关系,可能99%的酒店都会妥协到后着,但是安缦选择了前者,还是因为有一大批理念很相同的追求者。
其实灯光真的很高级
整体设计真的很素,基本没有什么多的堆砌。
清晨时分,窗外景致
这张书桌真的太爱了
minibar 其实不算很generous
夜床礼物是佛珠
被吐槽的最多的马桶,说实话其实用起来还挺舒服的……
只在酒店蒸菜馆用了一顿随意的午餐和早餐,午餐主打一个恬淡健康,很清淡,味道也不错,北方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口味偏甜。早餐6-11点提供,单点式,想点多少都可以,有传统杭州小吃,当然也有经典的欧陆早餐和中式早餐,桂花藕粉和龙井华夫比较有新意,味道基本上都很在线,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差。非常适合一大早起来拜完佛之后下来吃,时间也正好。
健身房没有使用但去参观了,整体空间不小,器具也俱全,泳池很适合躺着发呆小憩。SPA中心有免费的木桶浴(龙井泡浴另外收费)法云舍每天有不同的中国文化主题活动,老师人很好,耐心也很健谈,闲聊了不少。
法云舍
法云舍
第二天的拓印活动
法云舍右边的小屋 很有禅意
第一天的活动是泥塑
拓印的过程
拓印老师送的扇子,予以风月无边
木桶浴, 届时酒店会放一些古琴音乐,非常有意境
云游灵隐
第二天清晨,天色灰蓝,半明半暗,前一天的大雨让空气中都弥漫着潮湿的朝露,酒店的接驳车把我们送到上天竺(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古印度的称呼)旁的山路,穿梭无人小径十几分钟,悠然见到了一面黄墙,便是法喜寺。清晨时分,满是绿意的山间还没有多少香客,山林晨雾之间只有香炉氤氲。顺着灵鹫山一路往下,中天竺法镜,飞来峰灵隐,都是茂林修竹和潺潺秀水,春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身处浮尘真的难得寻到这一片人间仙境。
络绎不绝的游人纷至沓来,但我们便已经礼完佛,从永福寺旁的小门进入法云径,一墙之隔,过滤游人的喧嚣,只剩下山间的鸟鸣和树叶的声音。法云的早餐一直提供到十一点,非常合适拜好佛下来抚慰空荡荡的胃。吃好早饭,顺着小径来到水疗中心,忽闻钟声响,遂数叶纷落。听着悠悠木琴声的木桶泡浴便非常适合用来放松疲惫的身体。百年树木,千年古刹,丝竹声声入耳。薄光拂面,清风徐来,青苔顺阶而上。左手是东晋的古寺,世界的文化遗产,右手是整片的山林,自然清闲之地。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历史的斑驳质感在漫步间连续地表达着,把"清幽"和"隐逸"表达的淋漓尽致,边走边看,好像自己也被裹挟进了这一片山林中,被溪流所挟,被梵音所融,被这千年不变的信仰所化。好一般古朴的禅意。
遐想连篇
我一直认为,好的空间便可以催人联想,放大感官。独坐一片清幽的窗前,王维的诗句不由得从脑后飞过。是不是王摩诘的辋川也是一样的景致。起初爱上王维是因为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笔下悠闲避世的意象和那令人浮想联翩的白描让我忍不住多去了解他,对于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是《诗人十四个》中作者对他的解读,那便是在人经历大起大落,人类意志失效的时候,在自然界有着一种转化的可能。
世人称王维诗佛,是因为他诗中有禅宗所持的那空观般若,自在天然的真如境界。
其实王维诗中的禅意随时间一点一点浮现,在早年间都有所流露,但到其中年因安史之乱失志,他便抖落身上的繁华,开始遁入自己的一方世界,与山峦作伴溪林对饮,再到晚年隐居辋川,他的艺术(诗歌和绘画)成就便达到了巅峰。《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这时候的王维十九岁,这首诗是在他读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的再创作,其中"行尽青溪不见人"已经慢慢隐现了些许禅意。《寄崇梵僧》"落花嘀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王维四十一岁作,届时天宝元年前后,担任吏部郎中一职,已经开始对官场纷扰心生厌倦。《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届时的作者已经隐居辋川,王维在这里没有故意表达一种恬淡飘逸和隐居求志的思绪,只是简单的描写山水间的景致。这里的山水既是简单的意象也是禅宗的载体,"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序》),自然和灵魂两者在此处合二为一,正如禅心观物,色空一体,法相一如,体用不二。所以在王维的诗里,山水不再是一个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作者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蒋勋说,王维的白描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性格与遭遇,有禅宗偈语一般的魔力,在现实与虚幻之中,瞬间和永恒之间徘徊。禅宗有所谓“机锋”,能不能领悟不在于话多不多。就如同王维的诗,把“杂质”都拿掉,只留下非常简单、非常纯净的句子,是一种“做减法”的人生态度。而我唯独钟爱他的那一股子可以让人瞬间安静平和下来的文字,无论在哪里,都能瞬间把我拉回一片幽静的山谷中。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除了词人,其他的艺术家何尝不是一样。就像疯魔的梵高把悲痛和绝望揉碎,留给世间一幅幅绚烂的色彩,艺术是他们化解悲痛的工具,同时也在身后的千百年替后人们化解着他们的悲痛。有点扯远了。
法喜寺
飞来峰随拍
永福寺
安缦的理念一致就是平和安静的低调奢华,和对在地文化的深入体验,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悖。仁者见, 智者见智,不喜欢没必要尬黑,也不用可以给不喜欢这类IP的人安利,比较住酒店就是要花钱体验最高的效用和快乐。
最后附上自己写的小诗:
梵音消客尘,明月揽清风。
观水通佛意,焚香去染心。
禅茶一味卧,如色亦如空。
浮生白驹过,不来也不去。
灵隐寺心经 感谢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把心经译得那么准确,又灌注得那么丰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