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复制链接]
7424 1
本帖最后由 tycho 于 2019-1-13 12:11 编辑
1968年5月,中国的南方,在北越的春季攻势之后,美国人开始缓慢、痛苦的撤离越南。越南战争的转折点开始出现。而在中国的北方,曾经的苏联老大哥在边境陈兵百万,中苏边境冲突时有发生。这时,一支解放军工程兵队伍进驻了河北保定满城县陵山,准备秘密修筑相关的军事防卫工程。
23日,在距离山顶30米的地带打眼放炮时,一声炸响,当放炮的硝烟散去之后,人们发现在地面上出现了一个洞口,清理过周围的碎石,人们开始进洞搜索,发现了大量的动物残骸以及一些陶器、铜器。随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两位专家也来到了满城,一个埋藏了2000多年的神秘陵墓展现在了专家的面前……
2019年元旦的三天假期,时间太短,本来打算在北京周边游,初步定了去石家庄的河北博物院看“满城汉墓”展。没想到年底看到新闻,国家博物馆举行了《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精品几乎全部集中到国博,这样一来就不用冒着严寒跑石家庄了,遂确定了元旦去看展。之所以想看这个展览,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看了篇关于国内“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文章,里面有两件珍品就是出自满城汉墓。
元旦当天天气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北风凛冽,因为正赶上国博有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特展,因此参展人数特别多,安检又很严格。9点半到的国博门口,在寒风里排队等了半个小时才安检完毕进入国博。国博进门是无需门票的,仅用身份证即可,而《汉世雄风》特展在三楼,门票30元。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盛世风貌、王国往事、长乐无极、因山为葬、发现靖王。
我先打乱顺序,“发现靖王”这部分已经在文章开头讲过了。遇到古墓,考古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墓主人身份。因为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墓碑,但是在铜器上发现了铭文。很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就确定这是中山国的墓地。铜器的器型属于典型的西汉风格,又确认了是西汉中山国,而非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最后在一件青铜钫的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由于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其中‘卅四’指的就是在位的年数,查阅而知,这个墓地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后来,经过郭沫若先生的考察,考古工作者又在刘胜墓不远出发掘出中山王夫人——窦绾的陵墓。
来看看西汉皇帝列表,刘胜为景帝刘启庶子、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于公元前154年被封为第一代中山靖王。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同时,他也是三国人物刘备传说中的先祖……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下面顺次按照展览的顺序,发一些我觉得不可错过的展品照片加介绍,以下展品若未加说明均为河北博物院馆藏。但是遗憾的是著名的“长信宫灯”这次没到特展现场,也就是我们初中历史古代史课本中常见的那盏铜灯。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一、盛世风貌:
中山王刘胜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两朝,在“文景之治”后,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更是远征匈奴,开疆拓土,封狼居胥。鼎盛的国力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也显得具有勃勃生机,日常装饰中的力士、螭龙等形象描绘得简洁干练。冶铁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工艺品上使用的鎏金、错金银、镶嵌工艺也极为成熟。这部分的展品就是这些成就的体现。
错金铜博山炉。出于刘胜墓侧室,熏香用具。看点: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身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山间。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博山即汉代升仙信仰中的仙山,博山炉是专指仙山造型的熏炉。关于博山炉的起源,国内学界倾向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豆形熏炉。博山炉始现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汉武帝的求仙活动,以及对海上仙山的崇拜有关。而一些外国学者则认为博山炉的原型来自于中亚、西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结合中国成仙的思想,以仙山得名,迅速本土化。
汉代是熏炉器型不断丰富化的重要时期,形制上有豆形熏炉、博山熏炉及异形熏炉(如雁形、鸭形、凤鸟形熏炉)等,有的熏炉带有圈足,有的带有承盘,有的带有三足。汉代熏炉以博山熏炉最为著名。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记载:“(汉)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九层博山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掉,皆自然运动。”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当户铜灯。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出于刘胜墓中室。铜俑身着直襟左衽胡服, 昂首半跪作托灯状。灯盘直口, 直壁, 平底, 盘心有烛钎。灯盘壁刻有铭文:“ 御当户定(锭) 一, 第然于”。“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锭”同“灯”。“然于”应为器物的编号。
西汉前期,匈奴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直到汉武帝时期,连续发动了十余次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才彻底瓦解匈奴的军事力量,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冲突。看点:在灯具上铸造半跪匈奴官吏擎灯的形象,正是汉与匈奴之间尖锐矛盾的真实写照。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羊形灯。高18.6厘米,长23厘米。出于刘胜墓侧室。灯体呈卧羊形。羊首高昂,双目前视,双角卷曲,前腿后跪,后腿前屈,躯体浑圆,短尾。羊腹中空,疑用来储放灯油。羊背与身躯分为两部分,羊颈后部置有活纽,臀上装小提纽,使羊背可向上掀开,平置于羊头顶以为灯盘。看点:灯盘上设有小流,以便放置灯捻。熄灯时,灯盘内剩余的油可顺小流倒入羊腹内,灯盘盖合,恢复成卧羊式,俨然一件精美的陈设品。
《说文》中载:“羊,祥也。”汉代李尤《金羊镫铭》中又有“金羊载耀,作明以续”之说,汉代青铜镜等器物上也常出现“大吉羊”等类铭文,此足以说明羊在汉代已经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此件羊形灯刻画细腻,形象逼真,设计者将实用性、艺术性和美好寓意巧妙地融为一体,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珍品。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剑。出于刘胜墓后室。该剑算珠状镂空首,中空,顶部有一圆孔。柱状茎,分内外两层,中心为圆柱形,外围绕以镂雕绳索状纹样和圆涡纹缀饰,茎侧有一小纽。剑格为镂空兽面纹。剑身上半段中脊作出三棱形,下半段剑身剖面呈扁菱形,刃部鎏金。
短剑属于近距离格斗工具,学界把中国境内出土的青铜短剑大体分为中原系、北方系和东北系三大系统,刘胜墓出土的这件短剑与中原文化系统的铜剑不同,应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系统。北方系是指北方草原文化系统,该系统的短剑特点是直刃,剑首、剑柄和剑身通体合铸,首部造型多样。早期铁器时代,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开始盛行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短剑,短剑成为欧亚草原文化三要素之一,也是武士身份的一种象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文化带内的玉皇庙墓地,其年代被发掘者推断为春秋时期。林沄、韩嘉谷、单月英等学者认为包括玉皇庙墓地在内的桑干河与洋河流域的考古遗存属于代国文化遗存。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国灭亡,代国文化衰落。至战国中期,桑干河和洋河流域又被纳入燕国版图,代国文化终被燕国文化取代。刘胜墓出土的这柄短剑不是西汉时期常见青铜剑的形制,其造型、装饰乃至长度均与玉皇庙墓地出土的几柄短剑相似,看点:推测其很可能是传世的早期短剑。当然也不排除该短剑是对早期短剑仿制的可能。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铁铠甲复制品。身长80厘米、腰围115厘米。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汉代铁铠甲。出土时锈蚀粘连严重,难以展开,经一片片揭取,搞清了其构成和编缀方法,用仿制的金属甲片进行了复原。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铁铠甲由2859片甲片连缀而成。甲片由块炼铁加热锻打而成,为了提高延展性,还经过退火处理。甲片形状分为两种,一种为槐叶形,用于编缀甲身;另一种为圆角长方形,用于编缀两袖和垂缘。看点:铠甲的编法十分科学,甲身采用上下左右固定的编法,两个袖子和垂缘采用左右固定、上下活动的编法,活动时更加灵活自如。铠甲有皮革和丝织物两层衬里,领口、袖口、衣襟、垂缘有两层包边,整件铠甲既实用又美观。这种铠甲也称为鱼鳞甲,相比之前大型甲片编制而成的铠甲较为先进。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通高44.2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28.5厘米。看点: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吉祥语。盖中心饰一蟠龙,周立三个卷云形钮。其间有鸟篆文12字:“为荃盖,错书之,有言三,甫金鯠。”“荃”,“芥脆也,从艸,全声。本意指香草,古代比喻君王。而古代君王的图腾为“龙”,这正与壶盖纹饰相契合,因为此壶盖中心所刻的正是一条昂首欲飞的蟠龙。“错”,镶嵌,“错书之”指将文字镶嵌其中。“言三”即三言,三字为句。“鯠”即鲥鱼。壶盖铭文大意为:这个金贵的盖子,上面镶嵌文字,文字三字为句,字间嵌满鱼纹。盖钮上错云纹。壶的口、肩、腹部凸起宽带纹各一周,带上错出怪兽和云雷纹图案。
壶身分为三段,错鸟篆文三周,共8句32字。颈铭:“盖圜四叕(苻),仪尊成壶。”上腹部铭:“盛兄盛味,於心佳都,撎(渰)于”;下腹部铭:“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圜”即方圆之圆,汉代铜器铭文中常见此字。古代仪礼用壶有方壶和圜壶之分,这里是特别说明器形。“苻”通“符”,“四苻”指铜壶四周均饰有错金银的花纹和文字。“仪尊成壶”中“仪”即礼仪,“尊”即推崇,“成壶”即各方面都很完备的壶。“盛兄盛味”中“兄”为“況”的假借字,代指水,“況,寒水也。”“味”,美味的东西,代指酒。“都”为世之美好者,此处指心情美好。“渰”,“云兴貌”,形容饮酒后腾云驾雾的感觉。
此段铭文的大意为:圆盖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是个尊贵完美的壶。不论盛水还是盛酒,都是一种心情上的享受。饮酒不仅可以享受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还能流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延年祛病,长命百岁。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高59.5厘米、口径20.2厘米、腹径37厘米。壶的腹部已经被压瘪。此壶出于刘胜墓后室,盛酒器。通体以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有鎏银卷云纹装饰带,颈部为鎏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4条独首双身龙,上下盘绕,中间以金色云纹为地。纹饰带之间用金色带状弦纹分隔。壶盖上面饰有3 只鎏金凤纹。壶内壁髹朱漆,底部刻有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此壶原属楚国,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 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国灭,其财产被朝廷没收。汉朝又将其部分财产转赐给刘胜。据铭文可知,此壶是盛装“糟酒”的容器。春秋时,有的青铜壶自铭为“醴(lǐ)壶”,《周礼·酒正》郑玄注中说明醴即多糟之甜酒。因此满城汉墓所出这件鎏金银壶就应该是春秋“醴壶”的延续,专用以盛装多糟甜酒的器皿。看点:该壶巧妙地利用了金银的色差,将构图的复杂和色调的平衡结合得异常完美,展现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装饰工艺水平。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透雕双龙纹高钮白玉谷纹璧。高25.9厘米、直径13.4厘米。随葬于刘胜棺椁之间。看点:玉璧用和田白玉琢制,两面琢刻谷纹,璧上端透雕一对矫健威严的夔龙,夔龙张口挺胸、长尾高卷、侧身相背,有蓄势欲飞之势。顶端有流畅的云头装饰。中央有一圆穿,可供穿系悬挂之用。
在汉代,玉璧既是礼玉,又是装饰玉和葬玉,是反映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代玉璧依纹饰分类,有素面璧、谷纹璧、蒲纹璧和复合纹璧。其中,谷纹是汉代玉璧常见的纹样,它由排列有序的圆形颗粒组成,这些颗粒有时拖曳小尾而呈旋涡形。在造型方面,汉代玉璧也有创新,像刘胜墓所出的这种在玉璧的圆形轮廓外再附加纹饰的称为“出廓璧”。其上部夔龙雕饰的高度大于下部圆形璧的直径,完全突破了“璧圜象天”的成说。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铁工具。出于刘胜墓中室、窦绾墓中室、窦绾墓墓门附近,两墓共出土铁质工具100余件,包括锤、凿、斧、锛、矬、锯、砧等。其中不仅有工艺水平较高的熟铁、白口铁、可锻铸铁、麻口铸铁、而且还有“百炼钢”的早期产品以及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铸铁固体脱碳钢和灰口铁铸件,反映了西汉时期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继西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又一个青铜器铸造高潮。同时在春秋初年,人们发现铁矿石加木炭一起加热就能得到比青铜更坚硬的金属——铁。用原始高炉炼出的铁水可以铸造成各种工具,这种铸铁技术比西方早了1900多年。但是这种铁是熟铁,也就是碳含量比较高的铁。熟铁较软,塑形好,容易变形,强度比较低。
到了西汉,炼铁技术进一步发展,发明了多次加热锻打的百炼钢,也就是含碳量比较少的铁。到了这一步,铁器的柔韧性和强度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百炼钢技术的发明比西方提前了大约500多年。而且西汉人发现,通过控制高炉温度,能得到更好质量的铁。比如提高炉温,放慢铁水的冷却速度,做出的灰口铁比铸铁更耐磨,更适合做农具。还有一种方法是继续加热铸铁,然后增加氧气浓度,氧元素就会把红热铸铁中的碳元素带走,也可以制成钢。这种炼钢方法比多次锻打效率更高,这就是著名的铸铁脱碳钢技术,古代欧洲一直没有发明这项技术。看点:这些不起眼的铁工具所使用的灰口铁和铸铁脱碳钢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实物!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错金铁尺(复制品)。原件出于窦绾墓中室,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尺的两面均有错金花纹及刻度。刻度系用错金小点表示,全尺分为十寸,一面刻出距离相等的十寸,另一面仅在三、五、七、九寸刻奇数等分。这样的西汉铁尺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可能具有特殊的用途。看点:西汉度量衡单位的“标准”。西汉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漏壶。高22.5厘米。看点:这是迄今经科学发掘出土、有准确年代可考的年代最早的单壶泄水型漏壶,它对研究我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漏壶也称为刻漏,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郑玄注曰:“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又《周礼·挈壶氏》郑玄注曰:“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周礼》中所载“挈壶氏”应是先秦时期管理漏刻的世袭职官。汉代分昼夜为百度,一刻合当今14分15秒。
漏壶由漏壶和沉箭两部分组成。漏壶起漏后,壶内之水自出水管逐渐滴出,浮箭随之下沉,从而可根据箭上的刻度看出时间的变化。但当壶中盛满水时,因压力大而滴漏快;水量减少时,因压力小而滴漏慢,都会影响测时的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代曾对出水管口加以控制。陕西兴平出土的铜漏壶内壁上有直径约4厘米的不规则圆形云母片,可能就是用于调节流量的。尽管如此,汉代并未解决漏壶中水位和水压的平衡问题,仍要依靠圭表和日晷等校准设备。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二、王国往事: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各地诸侯国势力不断发展,到了汉景帝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吴楚七国的叛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改中山郡为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任国君。在中山国建国初期,还拥有铸币权、自命朝廷等权利。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剥夺各诸侯国的特权,到了后期,各地的王爷也仅保留了国王的威仪和礼制,但是势力已大不如前。西汉的诸侯割据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这一部分的展品,则是以中山国的诸侯王家礼制为主。
“中山内府”铜锺(zhōng)。高45.3厘米、腹径34.5厘米。出于刘胜墓中室。小口微外侈,鼓腹,圈足,无盖。上腹部有铺首衔环一对。肩部宽带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锺一,容十斗,重(缺文),卅六年,工充国造。”
《说文•金部》曰:“锺,酒器也。”马王堆1 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记有:“ 画㮔(锺)一,有盖,盛温(醖)酒。”表明锺也有带盖的。考古出土实物显示,汉代形制相同的这种盛酒器有的自铭曰“壶”,有的自铭为“锺”,锺和壶应是同一类型的器物。锺又代表一定的容量。用它度量的应为粟而非酒水。《后汉书•郦炎传》所载“食此万锺禄”中的“锺”,应是食俸的单位。出土的锺多标明“容十斗”,可见它本是酒器,但作为量名,大约与石等量齐观。
“中山内府”铜鋗。两墓共出土铜鋗4件,其中窦绾墓后室所出2件自铭为“鋗”,而刘胜墓中室所出2件自铭为“盆”。可见,汉代鋗也可名之为盆。看点:根据铭文可知,刘胜墓中的铜鋗为“郎中柳”这个人购于洛阳,窦绾墓中的铜鋗为“郎中定”这个人购于河东(今山西夏县),就像现在我们去巴黎买时尚潮牌一样。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中山内府”铜镬(huò)。高22.5厘米、口径41厘米。出于刘胜墓中室,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 。卅九年即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国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有力证据,西汉中山王只有刘胜在位时间超过39年。铭文对于时间的记载精确到日,这在满城汉墓刻铭铜器中是唯一的一件。看点:这件器物是确认墓主人身份的最关键证物。
满城汉墓共出土铜器600 余件,其中30 件刻有铭文,记录了器物的名称、所有者、重量、容量、编号、产地、制作(购买)时间、制作人等。铭文主要集中在壶、灯、钫、钟、甗、镬、鋗、盆等器物上,计有52 处,近800字。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汉代安车复原模型。安车指坐乘之车,常驾四匹马。汉代,不同身份的人乘坐不同装饰的马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涂金。看点:这辆马车就是按照诸侯王所乘之车复原的。
刘胜墓甬道、南耳室和窦绾墓北耳室为车马房,共随葬实用车10辆,马29匹,有出行时乘坐的安车、游猎时使用的猎车、轻快简便的轺车等。出土时车的木构已朽,马仅剩残骨,3000余件装饰华丽的金属器件保存完好,这些器件或鎏金银,或镶嵌珠宝,装饰十分华丽,由此可以想见当年马车的奢华。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马佩饰看点:马面饰当卢是马佩饰中最为讲究的,或银制,或铜制,上饰各种花纹。马络头饰由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组成,上面常串以小铜管、小铜泡或铜贝饰,带子的纵横交叉处装有四通球面形节约,出土时革制的带子已朽毁,仅存金属饰件。当卢为马具,是放置在马额部位的装饰。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错金铁短剑。通长28.2厘米。出于刘胜墓后室。短剑的剑身铁铸,环首和格由银基合金制作。环首为大角神兽头部,神兽的大角卷曲似云纹,角上错金。剑格为兽面形,与剑首神兽相似,但其头部的大角延伸至剑身两侧,均错金,一面作火焰形,另一面为连续的勾喙兽首纹。
错金银是镶嵌工艺的一种形式,始于商代,春秋时期错金主要用于表现铭文,战国时错金普遍用于器物纹样装饰。汉代错金银工艺是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周时期,铁制兵器属于珍贵物品,柄短及器身常用金银装饰,有的镶嵌宝石,使用者通常地位很高,欧亚草原上的使用者多是部族首领,这类镶金嵌银的铁兵器常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汉代,虽然铁兵器日益普遍,看点:此类错金铁兵器属于珍贵物品,是汉代王侯等高级贵族佩戴之物。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匕首对比图,虽然长度差不多,但是可看出形制区别很大。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鸠杖首。高5.7厘米。出于刘胜墓后室。作鸠头形,长喙,圆眼,颈作椭圆形銎,杖已朽。相传鸠鸟进食不噎,杖饰鸠首,寓意老人进食顺利,身体健康。
汉代统治者讲“仁政”,十分重视尊老、养老制度,在《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礼仪志》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汉朝赐鸠杖以示尊老的记载。鸠杖实物过去在考古发掘中曾有出土,如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过3根,同时还伴出木简10枚。经整理研究,木简内容为西汉宣帝、成帝时关于“年七十受王杖”的两份诏书和受仗老人受辱之后裁决犯罪者的规定。看点:七十岁老者受王杖者虽无官爵,其地位亦相当于六百石官;其持王杖若天子使者持节,可出入官府,行走于驰道;殴辱杖主按大逆不道论罪;市场买卖,持杖者不缴纳税赋。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金饼。直径1.8-3.1 厘米。满城汉墓出土金饼69枚,其中刘胜墓40枚,出自后室棺床前的漆盒中。窦绾墓29枚,出自中室。金饼含金量95-97% ,重量16-18克,约相当于西汉时的一两。
看点:金饼是汉代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形状呈圆形,饼块状,厚缘,周边凸起,中心内凹。金饼源于战国时期楚的“爰金”,俗称“印子金”或“金钣”,但将一定量的黄金铸成金饼通行全国是从秦代开始的,西汉中叶及其以后最为盛行,东汉时期仍继续使用。金饼分大、小两种,大型金饼一般在250克左右,与汉代黄金以斤为单位基本一致,海昏侯墓出土385块,为数最多;小型金饼重量约和满城汉墓出土金饼相当。
汉代金饼即通常说的“金币”,被视为“上币”。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交换频繁的西汉时期,金币的使用范围甚广,国家一方面通过酎金、市租、关税收金、对罪犯罚金等途径获取成批的金币,另一方面又通过赏赐、馈赠、聘后等支付大量金币。另外,在商品交易尤其是国内民间大宗贸易及国际贸易中,金币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汉代金币制度还不健全,以斤为单位的金币在小额市场交易中需分割使用,存在交换上的诸多不便;而金币与铜钱又尚未形成统一的兑换率,实际流通存在诸多障碍。因此金币并不是西汉币制的主体,黄金主要用作价值尺度,民间通常所用货币多为铜钱,**令民众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郡国五铢钱。五铢钱出于刘胜墓中室、后室和窦绾墓中室,既有郡国五铢钱,又有“上林三官”五铢钱。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行五铢钱。最初是由各郡国自行铸造,钱币的字体及轻重大小各有不同。看点:满城汉墓所出郡国五铢钱,几乎囊括目前所见郡国五铢的所有品类。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三、长乐无极:
到了汉武帝时,地方势力的权利已经被大大削弱。刘胜有一次在长安朝拜的时候,向他兄弟武帝哭诉说,念在兄弟的情分上,请不要再削减诸侯封地,结果武帝没有答应。之后刘胜看破时局,选择了安心享乐这条明哲保身的道路。在自己的中山国内和王后纵情声色,做个闲散逍遥王爷,以便自保。史书上说他“乐酒好内”,其中的“好内”就是说他的后宫规模。除了自己的王后之外,还有若干后宫,乃至他的孩子数量达到了一百二十多个!所以刘备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这么多孩子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估计也是他这种治国态度,兄弟武帝也没有直接动手,所以他也得以善终。
炉形铜灯。高33厘米。出于刘胜墓后室。全器由三足空心炉、灯盘、灯罩、灯盖、烟道等部分构成。三足空心炉呈扁球形,圆鼓腹,三蹄足。肩部向上伸出一管状烟道,腹部饰宽带凸弦纹一周。炉内壁有薄薄的一层白色水碱,故推测三足炉是盛水用的。炉盘作圈足盘形,圈足径略大于三足炉的炉口,恰好置盘于炉上,盘壁两重,用以插置灯罩屏板,外壁平伸一叶形长鋬,可以调节照明方向。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插置于灯盘壁间槽内。屏板对称两下角各有小钮一个,便于推移屏板,随意调整灯光照度和照射方向。灯盖形如覆钵,置于灯罩屏板上面,盖面饰阴线柿蒂纹。看点:在盖顶上伸出管形烟道,烟道弯曲向下和三足炉身伸出之烟道相衔接。整个烟道即为灯把。点燃之烟炱通过烟道,下沉于炉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可以拆卸,便于经常清扫。
汉代灯具的种类繁多,根据其造型和特点,可分为豆形灯、多枝灯、釭灯、吊灯等。釭(gāng)灯, 是汉代所创的一种带有导烟管的灯具。此灯即为釭灯。汉代灯的燃料主要是动、植物油脂, 燃烧产生光源的同时,也会因没有完全燃尽而产生烟灰颗粒,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而釭灯解决了这一不足。釭灯有单烟管和双烟管两种,双烟管比单烟管更具导烟能力。汉代釭灯的导烟管往往制作隐蔽自然,有仿实用器物形、动物形、人物形等多种造型。此灯属仿鼎形铜釭灯,动物形铜釭灯的典型代表是水禽衔鱼灯,人物形铜釭灯的典型代表是窦绾墓所出的长信宫灯。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花形悬猿铜钩。出于刘胜墓中室。形如倒挂的盛开花朵。花萼细长,花瓣四枚,瓣间各有一柔曲向上的长钩。半球形花蕊下倒悬一长臂猿,猿左臂下垂作钩状。看点:猿和花蕊可转动,构思极为巧妙。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豹形铜镇。高3.5厘米、长5.9厘米。出于窦绾墓中室。豹躯用金银错出梅花状的豹斑,头、足和尾部错出点状纹,口部涂朱,双目镶嵌白玛瑙,但因黏合料中调有朱红色颜料,故呈现红色,显得炯炯有神。整器制作精致, 造型优美, 栩栩如生。看点:这两个铜镇可以跻身于我国古代最成功的动物雕塑小品之列!
镇是用来压席角的。汉时,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和牵绊衣饰,遂于席四隅压镇。汉代席镇多被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为了保持器体的半球形轮廓, 这些动物常采取盘踞的姿势。用豹的形象制镇, 大约包含着辟去邪恶的用意。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鎏金鹿形铜饰。出于刘胜墓中室。看点:鹿昂首左视,作行走状。身躯瘦长,四肢短粗,通体鎏金,细部用阴线刻划。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鎏金镶玉铜辅首。出于刘胜墓后室。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兽面呈长方形,两侧有二龙攀附,龙首向外弯曲似兽面之双角。看点:兽面中央的白玉,雕琢出对称的卷云纹,组成象征性的兽面,线条流畅,设计精美。推测为漆木器上的附件。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窦绾”铜印。高0.8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出于窦绾墓主室。墓中共发现铜印两枚,都出在玉衣胸腹之间。铜印为方形两面印,侧面有长方形贯通穿孔,用以系带。印分两面,一面铸白文篆书“窦绾”2字,另一面铸白文篆书“窦君须”3字。西汉前期,两面印极为流行,一般一面为姓和名,一面是表字。史书中并无中山靖王之妻的记载,根据墓中出土铜印,可知其名窦绾,君须为字。看点:此铜印对判定墓主身份极为重要。
根据发掘者分析,窦绾可能是窦太后的娘家人。窦太后为景帝之母,即刘胜的祖母。窦氏是汉室的“外家”。景帝时,宗室、外戚中窦氏等极有权势。皇室和“外家”经常联姻。按照辈分分析,窦绾有可能是诸窦之女,可能为窦太后的外侄之女,即窦太后的孙子刘胜和外侄之女窦绾联姻。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人,观津县属信都国,地望与中山国相近。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铜帐构。有铜质鎏金的大小构件102件,零件上有I、II、III、一、二、三等记号,可以组装成14类构件。幄帐内不设立柱,顶盖采用桁架结构,这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铜构件在工艺上采用凹槽叠压扣合、承插、折叠及销孔固定等不同形式,既便于拆装,又不失牢固。
幄帐是汉代贵族家居和出行的必备之物,刘胜墓出土了两件十分精巧的幄帐,一具为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一具为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出土时木制帐架和纤维帐幕已朽毁,仅存连接帐架的铜制帐构。看点: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帐构。有大小构件57件,多数素面,少数鎏银,构件上刻有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二、三、四等插接记号。看点:是一种装卸十分方便的小型幄帐。
两具幄帐都出在刘胜墓中象征“前堂”的中堂,与之共出的器物有漆案、漆耳杯的鎏金铜饰等。也就是刘胜在下葬的时候墓室里是搭了两顶类似于现在的帐篷,里面还放置着他生前在帐篷里招待宾客的用具。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熊足铜鼎。出于刘胜墓中室。鼎的腹侧有两长方形耳,耳上有轴,轴上穿一伏兽。鼎盖上另有4个等距小立兽。合盖后,将耳上付兽翻向盖上,再旋转鼎盖,将付兽卡在小立兽的颌下,鼎盖遂锁闭。看点:西汉时期的高压锅!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错金银镶嵌铜骰。直径2.2厘米。出于窦绾墓中室。共18个削面,分别用篆书错写“一”至“十六”以及“酒来”“骄”字。其中“一、三、七、十、骄、酒来”等六面为鎏金地错银一周,其余十二面为镶银地错金一周。在各面孔隙间,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中心镶嵌绿松石或红玛瑙。看点:能把直径仅有2.2 厘米的铜珠表面切割成规则的18面,表明我国西汉时期的数学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说明汉代工匠在实践中已能熟练地应用几何学知识。
骰子是一种赌具,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茕,用于六博、塞棋等博弈游戏;另一类是酒骰,用于饮酒行令。这件铜骰有“酒来”铭文,当属于酒骰类。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行酒令钱。直径3.3-3.7厘米。出于窦绾墓中室。行酒令钱与鎏金银嵌宝石青铜骰同出,共40 枚,钱皆方孔无廓,其中20 枚铸序数从“第一”到“第廿”,但缺“第三”钱,多1 枚“第十九”钱;另20 枚每钱铸韵语一句,皆3 字,加起来形成一篇。根据李零、裘锡圭二位先生研究,20 枚韵语钱的铭文如下:
骄次(恣)己,常毋苛。
得佳士,圣主佐。
五谷成,万民(匹?)番(蕃)。
府库实,天下安。
朱(珠)玉行,金钱扡(施)。
贵富寿,饮酒歌。
寿毋病,饮其右。
起行酒,乐乃始。
乐毋忧,自饮止。
寿夫(无)毒,畏妻鄙(副)。
韵文前半篇是写统治者切忌放纵恣乐,不要施行苛政,这样才能天下安宁、百姓蕃息、府库充盈。后半篇则写饮酒欢乐,而且“饮酒歌”“饮其右”“自饮止”等似乎是酒令词语,席间有人中此需如何饮酒的意思。看点:尽管这套行乐钱与青铜骰的关系及使用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裘锡圭先生就认为这套行乐钱的铭文未必有固定顺序,而是根据骰子数随机抽取),但其为一整套饮酒行乐的玩具是可以肯定的。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说唱俑镇。高7.7厘米。出于刘胜墓中室。两件风格基本相同,均坐姿,头戴圆帽,高髻,着错金云纹右衽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额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两者均为汉代俳优人形象,正在进行说唱表演。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众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俳优的形象通常是上身袒裸、体形粗短、形象滑稽的侏儒,表演形式方面,他们善于模仿和扮演各种人物,并利用鼓、鞀等道具进行说唱,其语言具有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的特点。看点:此两件青铜人俑即生动地刻画了俳优说唱时的夸张形象。此二镇与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铜说唱俑镇在形制、尺寸、装饰工艺上几乎完全相同,应为中央工官的制品,由朝廷统一赐给诸侯王使用。
展览最后的宣传片里,也是其中一个说唱俑来给大家介绍刘胜墓的墓室布置,特别可爱。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铜链子壶。出于刘胜墓中室。形似橄榄,盖面和肩部各有环钮四个,盖面钮上系短链,肩部钮上系长链。长链穿过盖上短链后系于一个大吊环上,可使壶盖紧扣不脱。看点:这个酒壶即可手携,又可肩背,是旅行用的酒器。如果是现代做这样一个酒壶,也会是一件潮货。看来审美这种事,几千年后还是一样。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玻璃盘。出于刘胜墓后室。看点: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和玻璃耳杯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器皿。此盘采用铸造法生产,经光谱定性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医工”铜盆。高8.3厘米、口径27.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出于刘胜墓后室。口沿上两处、器壁上一处刻“医工”字样,除口沿上的一处镌刻工整外,余两处均较潦草。由于长期使用,盆口部和底部均有青铜钉铆合的修补痕迹。“医工”即医者,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务的官吏名为“医工长”。此铜盆应为中山府医疗专用,可能是当时医生用来隔水蒸药或调和、粉碎药物、制作丸药的工具。看点:这个铜盆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刻铭医用器皿。在这次特展的时候和其他展品陈列在一个展柜,但是在河北博物院的时候,它可是享受“单间”(单独展柜)的待遇,就是因为它是最早的被确认的医用器械。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金、银医针。长5.4-6.9厘米。出于刘胜墓中室,共出土9枚医针,其中4枚金针,5枚银针。医针是针刺经络穴位的医疗用具,常与熏灼经络穴位的灸法合用,称针灸。看点:刘胜墓所出医针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对照医书《黄帝内经》,可知有毫针2枚,员针、鍉针、锋针各1枚。其余4枚因残损不能辨识。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刘胜墓出土的金、银医针,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约略相合。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四、因山为葬:
公元前113年,刘胜病逝。他的陵墓是仿造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造的崖墓。依山开凿,不起坟。这样的设置,加上陵墓周围有其他的坟茔,即便是把埋葬地叫做陵山,周围有守陵村,而且县志上都写了这里有陵墓,最后盗墓贼也没有光顾这座寝陵,才让我们得以完整的看到2000多年前西汉的王侯生活和科技、艺术水平。
金缕玉衣。通长188厘米。这件玉衣出土时随刘胜的尸骨穿在身上,共分头套、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具体由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和右鞋12部分组成。玉衣由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光素玉片,于其角处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纯金丝连缀而成。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这件玉衣与其他发掘出的玉衣不同之处在于贴合人体曲线,尤其是腹部还特意做了啤酒肚出来。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除金缕外,因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又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看点: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玉衣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但类似满城汉墓出土的、形制完备的玉衣最早出现在何时,学界有不同看法。卢兆荫先生认为玉衣可能出现于文景时期,武帝时开始盛行。制作玉衣的作坊应是朝廷中“主作陵内器物”的少府属官东园匠,但也不排除有些玉衣制作于一些较大王国中的玉器作坊。玉衣的制作有着比较科学的设计。首先是按照人体的大小设计出几种图样模式,绘出玉衣的原大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玉片加工(选料、锯片、钻孔、抛光等);然后用金丝按图样的不同组成部位进行编缀,织物锁边;最后套在尸身上再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件完整的套装。各部位都有开口,装殓尸体后再进行连缀,如同铠甲状。刘胜墓在装殓的时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件玉衣的腹部和背部装反了,也就是隆起的啤酒肚被装到了*股上,两瓣*股在肚子上。
东汉时对玉衣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时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等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玉九窍塞。盖长4.5、宽3厘米,耳填长2.2厘米,鼻塞长2.2厘米,口琀长7.2、宽3厘米,肛门塞长4.4厘米,生殖器罩盒长6.8厘米。九窍塞和玉衣同出,是填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体上九窍孔的九件玉器,包括眼盖、耳填、鼻塞、口琀、肛门塞和生殖器罩盒。器形简单,制作工艺简朴,平素无纹饰。
玉塞出现于战国末至汉初,流行应在两汉时期。但在西汉早期,玉塞并不完备,只有1件、2件或3件,最多不过7件,如徐州九里山刘和墓中玉衣较完整,玉枕、玉握猪皆全,惟有玉塞为七窍塞。形制完备的玉九窍塞出现于西汉中期,且往往出土于使用玉衣作为殓服的墓葬中,属于汉代高级贵族丧葬习俗的用玉。看点:两汉诸侯王墓中玉九窍塞发现不多,除刘胜和其妻窦绾墓的墓中各出土一套玉九窍塞外,惟有山东长清双乳山汉墓出有玉九窍塞。
四世纪的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云:“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汉代贵族使用玉九窍塞的目的,大概也是想保护死者的尸体不朽。而汉代人想方设法保证尸体不朽的目的则是为了升天成仙。中国传统灵魂观认为人有魂魄,人死后灵魂升天,而魄仍存留于死者身体。汉代黄老之学又使人们相信死后存在另一个无极的世界,于是保护尸体不朽、即保证死者之魄有所归依,以促进逝者早日飞天成仙就成为一项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对升天成仙的强烈渴望,是两汉时期敛葬玉流行的关键原因。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刘胜墓的铜顶门器。刘胜墓后室石门上的装置。安装在地面上一长方形槽内,作长方形刨状,后端实铅加重,中部横贯一圆轴,轴的两端安插在槽内两侧,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下垂,前端翘出地面。门扉关合时,压下顶门器的前端而过,关合后,该器前端又自然翘起,顶住双扉,形成“暗闩”,使门不能自外推开。看点:地面锁闭全自动顶门器。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窦绾墓的铜顶门器。窦绾墓后室石门上的装置,安装位置与刘胜墓不同。安装在石门两门扉合缝的顶端的凹槽内,顶门器一头宽,一头窄。当石门关闭时,顶门器被慢慢托入凹槽,等石门关严后,顶门器自然下落,将门顶死。看点:屋顶锁闭全自动顶门器。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镂雕龙凤纹银铺首。长19厘米、宽14.9厘米。刘胜椁上的构件。看点:银铺首两侧攀附两条对称的蟠龙,龙首引颈向外,中作兽面衔环,环由对称的双凤双龙组成。
春秋战国时期,铺首衔环装饰基本成熟,且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秦汉时期,铺首衔环开始大范围流行开来。尤其在汉代时,铺首衔环大量出现在陶瓷器、漆木器、画像石和墓门、棺椁之上,但主要仍用在建筑物的大门上。
汉代铺首的兽面形象丰富,有螺狮、龟蛇、蟾等多种形式。“兽面衔环辟不祥”,在建筑物大门上或器物上装饰铺首衔环,其最主要的功用及意义在于驱避邪气,即将作祟的邪气挡在大门之外,以避祸求福,祈求吉祥平安。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他们将阳宅大门上的“铺首衔环”形制带到了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门上,以达到驱避邪气、护佑墓主人的目的。汉代人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为祈求亡者能够“羽化成仙”,对铺首衔环的形制有所改动,即兽面铺首头顶多呈现出“山”字形结构,以此暗指神仙居住之所。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镶玉漆棺。棺约长2米、宽0.52米、高0.54米。窦绾墓中有棺无椁,棺长方形如箱状,木质髹朱漆,内壁镶嵌玉版,外壁镶嵌玉璧、圭形玉饰。出土时木质部分已朽毁,仅存各种玉件。看点:这种形制的镶玉漆棺在中国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由于窦绾晚于刘胜下葬,可以推断在刘胜去世之后,窦绾老太太的生活依旧是保持了雍容华贵的标准,这也和她的皇室外戚身份相适应。
棺内壁由192块玉片镶嵌而成。玉片表面平整光洁,大多为长方形,少许正方形或梯形。棺的左、右侧壁和底部玉片残存天干和数码编号。棺可分为棺盖、左侧壁、有侧壁、前端、后端和棺底六部分。棺盖玉片46块,右侧壁43块,左侧壁49块,前端12块,后端14块,棺底28块。其镶嵌方法是先在棺内壁涂抹0.2-0.4厘米厚的灰泥,然后玉片按编号顺序贴上,在棺底上铺了一层席子。棺外壁镶嵌26块玉璧。其分布是棺盖、右外壁、左外壁各8块,前端、后端各1块。棺盖左右两壁口部各嵌圭形玉饰4块,即所谓“小腰”(《释名•释丧制》)。玉璧是髹(xiū)漆木棺外刻挖环形凹槽,深约1 厘米,槽内放灰泥,将其嵌入凹槽内。棺表经过多次髹漆。
虽然镶玉漆棺的使用者几乎都使用玉衣,但西汉时期,使用玉衣的墓主绝大多数未使用镶玉漆棺,很可能是因为镶玉漆棺耗材巨大,所耗费的财力是诸侯王国乃至汉王朝无法承受的。因此,东汉朝廷在规范丧葬礼仪时,摒弃了镶玉漆棺。
#我的假期出行# “汉世雄风”——元旦国家博物馆一日游
上述就是整个展览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有特殊看点的藏品。每件器物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件件皆为精品。满城汉墓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中国考古史、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有时间,可以到国家博物馆来看这次特展,展览时间为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3月28日。当然,这之后也可以到河北博物院观看常设展览《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那边的藏品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家博物馆《汉世雄风——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文物解说。
[2]知乎:王牌讲解员——满城汉墓系列。
[3]卢兆荫著《发现满城汉墓》。

评分 ( 1人) 威望 飞客里程(飞米) 理由 总评分: 威望 +9  飞客里程(飞米) +9  查看全部评分
iris123
+ 9 + 9 这也太神奇了吧!
鲜花 (3朵) 鲜花榜
般若菠萝蜜老虎2019-6-6 08:50
送了1朵鲜花:  谢谢分享!
繁花似锦2019-1-18 13:00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海洋之心2019-1-17 07:45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本帖被以下话题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关注本版大神,阅读更多精彩好文

1 个评论

yuhao13456    匿名飞客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post_deleted
鲜花 (10朵) 鲜花榜
英雄美人20 分钟前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飞客0042392半小时前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阿sam的客堂80271 小时前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zwang703 小时前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MICKEYBO6 小时前
送了1朵鲜花:  Life is better when shared!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声音
|关闭广告
关闭声音
|关闭广告

关闭头条报


快捷回复

快速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