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mar617 于 2021-8-13 23:54 编辑 lbear2001 发表于 2021-8-13 09:18A大雄文,好顶赞!分开成本视角和使用视角好评,也是我一贯主张的思路。比较巧的,我上周刚刚在电脑上完成中信ihg卡近期收益的核算,对这个课题算是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有几点小的方面和版主探讨:(1) 成本视角一个比较合适的基准是无门槛高上限的获取途径。包价积分毕竟有获取门槛(至少需要入住,而且并不是所有门店都有包价,除非非刚需硬刷,不然也不是一直能碰上吧),直接作为成本视角的价值略有不妥。换个角度说,既然大家看到积分包价基本都会无脑入,那是不是可以认为,积分价值应该是严格大于330/万分的?(2) 感谢对于使用价值的核算,我看了很多帖子,也没找到太确切的说法。这篇文章算是解释了我长期的困惑。不过对于这部分核算我有几点小建议。i)直接用入住房型的标价作为收益是否欠妥?对房型有刚需那自不必说,如果不是刚需,算意外收获的话,恐怕升级带来的收益应该赶不上标价的差价吧。类似于前面的思路,如果价值达到了标价,为什么大家不直接花钱呢?既然没有“无脑入”,说明价值是有一些折扣的。一般核算信用卡的非刚需收益的时候,我会在标定价值上打个6~8折来算。酒店我不熟,和版主探讨。ii)会员升级部分,是不是放到单独剥离出来,算到会籍价值里更合适?按照 “每次升级带来的平均收益”* “出行次数”大概能算出来一个会籍的价值?这样也方便大家选择是冲击高级会籍(S),还是停在中级会籍(P)上。(3)目前IHG这张卡还可以额外叠加银联的年轻客群活动和中信的抽奖活动,版主可以算的再精细点。按悲观保底核算,我核算的结果大概是最高约1.3%收益,包括积分回报0.2% 年轻客群0.5% 会籍回报0.6% 夏日好礼0.1%,供参考。(4) 广发三方卡兑换积分似乎有bug(兑换完的积分不会很快计算到年度上限中),我今年在无意识之下一共从广发换到了2.5W积分。我有个猜想,有可能能对上限有大的突破。
很奇怪!你的回帖我在手机上能看到,在PC上找了一晚上都没看见。。。anyway,感谢读帖,感谢花时间回复,让我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我也逐一回应下。
(1)关于成本视角的门槛问题,你说的有道理。我想了想,其实本文这个“成本视角”的估价更像是在给定级积分进行价值评估——因为包价积分是定级用的。没有门槛的积分,比如直接购买积分(甚至还经常有积分100%加赠的情况,但其不是定级分),本文确实没有解释其估值的问题。我认同你的“严格大于330”说法,因为这个积分能够完成升保级任务,含有会籍价值,不仅仅只是积分价值。所以,严格说起来,IHG积分估价或许应该区分为定级积分估价和非定级积分估价,这样写肯定会更复杂,因为这么做的话,将涉及给不同的会籍定价(升房价值、酒廊价值、加床价值?),想想都复杂,但逻辑上确实更加严谨。
(2)实际入住(升级后)房型在估价时需要折扣,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毕竟,很多时候高等级房间并不是刚需。这里我做两个解释吧,首先文章给出的是估价区间,升级后的房价是这个区间的上限,而基础房价就是下限,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会籍“取”这个区间中的任意一点作为一个大致的估价水平,这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个“折扣”效应;其次,关于升级,本文确实只提到了房型升级,待遇升级未明说,但其实升级多半都是含待遇的(尤其是精英会籍体系),那么就会有这种情况:有人可能对房型并不感冒(套房与否无所谓),但是对待遇很在意(能够享受早餐、晚餐和下午茶还是很舒服的),那么这种“房型需求弹性,待遇需求刚性”下的升级,它的“折扣”就很难界定了。所以对于6-8折的提法,我也不知是否合适。
至于会籍的价值,这个很难界定呀。刚才也提了,算起来会比较麻烦,必须做很多前提假设,估值结果很可能难以服众。
(3)银联部分的权益我确实没考虑,哈哈。本文只从中信银行和酒店的角度写了收益。而中信活动的部分,只单独提了一下,并未体现在用卡效率的分析中。事实上,无论是银联还是中信夏日或冬日的抽奖活动带来的用卡收益,本文都比较弱化,一方面是简化问题,另一方面还是想聚焦于写卡片自身的规则“固定”下来的收益所带来的用卡效率。
(4)这...么好的吗,学习了哈哈哈,我明年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