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好久没出过国了,去年放开以后出了趟国。事先也研究了各个行的境外返现活动,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规划好了用哪个行的卡什么时间、什么渠道消费的原则。但是还是踩了不少坑。昨天发文说了建行的恶心事,今天就来个总结贴吧,也给各位避避坑。
1.事先搞清楚活动时间和规则。
比如我是去年十一出去的。但是早在9月中,就开始在网上预订酒店、机票等。很多还需要在境外网站用外币支付。所以首先要搞清楚哪个行的活动包括线上支付,哪个行的必须线下支付。比如招行就只支持线下支付,中信则包含线上支付。所以我9月在网上支付的全部用中信支付。
另外,还要搞清楚活动周期。比如建行是以每个自然季度为周期的,并且有活动名额限制。所以每个季度头半个月基本要首选用建行支付(因为建行返现比例相对比较高8%),到了季度后半段尤其是季度末,肯定没名额了,所以绝对不要用建行支付。
还有就是要搞清楚返现统计的时间是以北京时间,还是当地时间计算。我就踩了建行的坑,不过咱有理有据。最后建行也不得不给我补返了。
2.在国外消费时要记好账、保留好消费票据
有些朋友在国外光忙着玩了,消费小票随手就扔了,而且也也不记账。尤其是一些非英语国家,那些商户的名字叫的千奇百怪的,体现在信用卡账单里,更是五花八门。如果当时不记好,事后肯定想不起来是啥。多刷了你的钱或者有消费纠纷,事后就很难取证了。
消费凭证也尤其重要,别看小小的一张小票,有时候也能“值大钱”。比如我去年在国外租车,线下门店取车、挑车,然后当场用信用卡支付,妥妥的线下交易。但是,就这样,还是踩了坑:招行判定我这笔为线上交易,没给我返现。在我回国后被我发现。由于租车这种比较大宗的消费,我留了票据。随即向招行提供线下取车的各种凭证,时间也能跟消费对得上。招行最后也是给我补返了。如果我把这些“废纸”都扔了,那只能自认吃亏了。
3.事后查账
由于很多银行返现并不是实时完成的,往往是一个活动周期结束后,各种汇总、计算,再过一两个月才给你返现。这样长的时间后,很多人都忘了这事了。我也是回国后,基本就把这事跑到九霄云外了。不过由于跟搭子出去,要分摊费用,最后不得不把账单又过了一遍(包括后续的返现)。这才发现很多问题。
这些年(包括疫情前),我也大大小小用过不少银行的境外返现,包括:工、建、交、中、农、招、信、浦、民等等。我敢说,100%的银行返现都存在问题,只是你碰不碰的上的概率罢了。
比如:疫情前几年,我用的比较多的中行返现,返现比例高,而且叠加各种积分活动。但是!中行返现错漏非常普遍!积分少给更是家常便饭!最后中行找了个专职客服给我列表格一笔笔对账,发现少给返现多达几十笔,积分数十万!可见中行的IT是有多渣!
当然,我也理解银行,因为牵扯境外结算,又有众多卡组织,各个银行、卡组织的数据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出错是大概率事件。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多长个心眼。回国闲了后自己算算账。浪费不了多长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境外返现的一点小小心得,土豪请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