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有人说,福建是矛盾的。有世界一流的深水良港,极适合停泊远航的大船,却没有与之相衬的平坦腹地。福建山系连绵又破碎,《中国国家地理》的总编单之蔷先生把福建的山形容为锯齿,“走在闽道上会不断地与悬崖峭壁遭遇,就像走在一个个锯齿上。”可想而知古时闽道“陆行百里,动须旬日”之艰难。
在白云禅寺上的御仙台眺望连绵的武夷山脉和九曲溪。古时候要翻越这些“锯齿”,谈何容易。 群山基本隔断了福建与中原的沟通,那最初福建的茶从何而来?它从海上来。史考福建茶源自中国西南。蜀茶由长江水系进入广西,再经西江入粤,汇入粤东的大海,最终在福建泉州上岸生根。时值东晋,日日劳作在群山中的茶农们没有想到,这一株株低矮的茶苗,如何在往后1600余年中,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群山间低矮的茶田,是福建自海上渡来的文化基因。摄于白云禅寺山脚。 历史在流淌中,来到600年后的北宋。宋代以前,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为贡茶的首选之地。然而中国的气候逐渐变冷,到了宋代,贡茶之地向南越过重山,落到了重峦叠嶂间的建州北苑。“真正奠定八闽茶事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至高地位的,当推北苑茶。”建州北苑,今日已没有这个地名了。据考,建州是今日武夷山东南百里处的建瓯一带,北苑则在建瓯凤凰山。公元976年,宋太宗下令在建州北苑开造龙团凤饼-也就是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的贡茶。自此北苑茶事每况愈盛,到宋仁宗时的小龙团,造一斤茶要600多个茶工,岁造30斤,斤十饼,“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不敢碾试,但家藏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珍贵如斯。天下文人茶客对北苑茶更是趋之若鹜,推崇备至。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誉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凤团茶,名冠天下。”建溪,正是北苑。武夷山市区吃的建州宴,主打闽北菜。“建州”二字一开口就是老闽北了。 北苑的历史是茶的历史,也像极了一道茶,终有茶韵散尽的一天。随着明太祖废北苑贡茶,改茶制为散茶,世人渐不识团茶、末茶、点茶为何物。北苑茶再也走不出群山,最终,连名字也失去了。潮水褪去的时候,如来时一样迅猛。而历史所掩盖和带来的,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深刻。在北苑日渐式微时,相隔不过百里的武夷从迷雾中走来,取代北苑成为新的贡茶圣地。过往封闭的农耕文明把北苑茶困在了宫廷和群山,而明清后逐渐打开的商业和海洋文明,让武夷茶不再困足于王侯将相的杯盏,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武夷为多省交界,驿道南来北往,水道四通八达,武夷茶得以行销全国,乃至今日蒙古。五口通商后,借着海上贸易的东风,武夷茶更是远销欧洲。今日英国贵族手中那一杯精致low tea,正源自武夷山的正山小种。茶从海上来,又往海上去。世界是流动的,文化与文明在融汇低语。福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起点,这扇窗口向外呈现泱泱华夏。但是,开放的福建依然是矛盾的。闽瓯的群居文化,也许与“锯齿”不无关系。兜兜转转的山水像与外对峙的碉堡,割裂开一片片古老的村落。在渺茫的天地间,人们仿佛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能获得丝毫力量。这里的人们仅凭语言、信仰和茶就能轻易地分辨亲疏。乡音和神祗是堵无形的墙,而喝茶能喝到一起,就能做朋友、做生意,这是福建人的“第四观”,茶观。我在许多有关于茶的文章中,读见福建,也读见武夷山。这次的生日之行,也是许久没有旅行,在庸碌重复的生活中,急于寻找一方清静地。但是,我们在喧嚣的今日,还能如古人般于此寻到禅茶一味吗?我对中国式景区管理那一套有所怀疑。也许心安即乐园吧,与家人同游,随便走走停停,目的地可能也没那么重要了。这次下榻的武夷山德懋堂,酒店名字虽说写着武夷山,但并不挨着武夷山景区,离着还有一个小时车程。但对于下班高峰期动辄堵个四五十分钟的钢筋森林动物来说,这一个小时车程就能深入原始森林处,幽深无人家,还算是咫尺可达的避世乐园。武夷山德懋堂的选址在麻阳溪旁,对面是一整座完好的原始森林,进入酒店数公里的公路周边已无人烟,像是私家公路。这也是一座“锯齿”中的僻静村落。 进入德懋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庞大的多功能区--七子书院。据前台小姐姐介绍,建造所使用的数十万墙砖全是村落收回来的古砖,七道门则全是古老的门头。最中心的正门是在附近的潘家茶厂收回,建于宋代,已有千年历史。夜幕下的七子书院,在安静的天地间静静矗立。这是我在酒店中最喜欢的映像。通过正门就是前台,上书“德懋堂”。德懋堂原址在安徽,是李鸿章少时的私塾,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懋堂的设计以徽派建筑为基调。进入正门,可见前台背后移植了两株百年水仙。酒店多处有这样的中空的空间移植了老茶树,有时候有水滴从檐角滴落在叶片上,很喜欢这样的设计。餐厅、会议厅、茶室、图书馆、儿童空间、手作室、画廊、商店等等功能区全部都在七子书院内。绕过前台后的屏风,往下是餐厅,向上是图书馆,往前走则来到茶室。前后左右,空间相连又独立。说来也奇怪,早上吃早餐见到不少客人,但是平时在七子书院内闲逛却极少看见其他住客。这条楼梯向下走通往餐厅。这种红砖的形状砌法又与主体建筑的砖不一样,小姐姐介绍是参考附近闽越王朝遗址,酒店一比一开窑造的。 中空设计投下来的光影会在一日中游移变化。 餐厅是闽北菜系,酸辣鲜香。当地的菌菇蔬菜都非常好吃,我们还买了一些菌菇回家,就是做起来没有当地的味道了。望着外面的溪水和森林,非常惬意。 竹耳。我猜想是跟木耳云耳一挂的食材,酒店是素炒,我们买回家炖五花肉,也很香。 猫爪菌,当地特色,第一次吃,酒店炒得很好吃。但买回家自己做却不懂得如何去掉里面那股子泥味了。 五夫莲子,当地的餐馆基本都能吃到的菜。这道是甜口,莲子煮熟后淋上桂花蜜,莲子吃起来软软沙沙的,甜香不腻。 上二楼,到书屋去。酒店没有把整个二楼都封闭起来,保留了许多挑高的空间。设计非常会利用临溪而建的优势,时时都有绿色被框入窗内。 这座长桌可以学习古代的印刷术、制作灯笼、麻绳等传统手工艺。 茶室。上了一节茶课。茶艺师从黄山德懋堂调来,带我们体验了正岩肉桂。茶室的门可以直接走到室外的露台。早晨跟妈妈出来走一圈,心旷神怡。 大学堂,译作ball room,却更像禅修室。头顶这玩意儿叫竹筅,唐宋时期喝茶用来把末茶打出细沫。现在在日本还会用相似的器具打抹茶,而国内这样的点茶法已经没有实际功用了。 整个酒店我最期待的就是这面风月无边泳池,景观很美,但是服务为零,且不说连瓶水都没有提供给客人,泳池吧更是彻底沦为摆设。酒店有很多游玩项目,我们体验了游溪,全程大概一个小时。在岸边热浪袭人,到了溪面上就和风缓缓了。一直开进没有人烟的溪水深处。酒店在原始森林边建了一座码头,其中有一个游玩项目就是工作人员带领到森林里走一小段,去辩识动植物。森林里还建了一座茶台,如果有兴趣,付一些银子,就可以体验在真正的野外听溪喝茶的乐趣。 酒店为全别墅房型,分为双卧和三卧户型,更适合一家人出游。与其称之为酒店,更确切应该叫地产项目,销售后返租,这样的模式也可想而知房间内的设施不会像高端酒店那样舍得砸本了。与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相比,别墅内显得简单、朴素且无聊。别墅的密度挺高的。 我们住的是双卧,也就是“云院”房型。还有一种房型是三卧别墅“水院”,临溪而建。 进门后是一处小院,天气要是凉爽些,一家人坐着喝茶聊聊天还不错。但是正午天气闷热,我们只想赶紧休息一下,等太阳没那么晒再出门游泳。 进门的空间设计还是挺好的,明明在山里,挎上泳圈还有种海岛度假的感觉了。 都入夏了,院子里还有一株晚枫。 进入别墅的门口设计了水台。 一楼是客厅、餐桌、简单的厨房和茶室。送了两包茶。 二楼是大床房和双床房。小阳台望去是临溪的云院。 这次旅行,我们并没有进武夷山景区。陪妈妈看了场印象大红袍演出,觉得如鲠在喉。这个地方的渊博,怎么就变成了不知所谓的神话故事了?这本该是更磅礴的史诗,是世界茶文化的渊源,根本不需要这些艳俗的弯弯绕绕哗众取宠。可惜了。所以当我登上白云寺,又机缘遇上了来寺中喝茶野游的当地人,这座破旧的山寺倒更像心中的武夷。寺中佛祖的宝殿小小的,老尼的住处也昏暗狭小。餐厅却开敞明亮,老尼备了免费的斋饭,放养的大公鸡啄食掉落的米粒。茶具已染上淡淡茶渍,不过寻常水仙,斟了十几泡仍有余香。脚下的山水和茶田,拎一张板凳坐下就可以悠然喝着茶看上一天。如此般扶山住,这就是茶禅一味吧。这个悬崖边的小道过去有个山洞,叫做极乐园。我恐怕早登极乐,只拍了照片,没有过去。 优美的茶田和远山。 上白云寺都是土路,山中多雨,山泉沿着石壁飞溅,要穿防滑的鞋子。 御仙台,可以俯瞰武夷山脉和九曲溪。要登上此处需要手脚并用爬一段悬崖阶梯。 |